香山居士  白居易
西元七七二年~八四六年唐朝

水鏡回天錄白話文士篇

宣公上人著述

 

...他曾經在杭州做太守,那時候他聽說有個鳥窠禪師,是個很有修行的大德高僧,於是就慕名而訪。他請問禪師:「如何是佛法大意?」禪師說:「諸惡不作,眾善奉行。」他一聽,覺得這簡直沒什麼意思!我是一個大文學家──文章精簡,作詩也很通順的,為什麼你和我說這麼浮淺話,這就是佛法嗎?於是很輕視地說:「喔!連三歲小孩也懂得這個!這就叫佛法大意嗎?」

 

各位想一想,「諸惡不作,眾善奉行」是不是容易做到?你覺得「諸惡不作」很容易,卻不知不覺中就打了妄語,生了癡念、瞋念、貪念,貪瞋癡慢疑在不知不覺中就生了出來──即使只生一個惡念,也叫「惡」。關於「眾善奉行」,你說:「我願意做善事。」可是你做善事總沒有像做惡事那麼誠心。例如你拜佛的心,總沒有你歡喜吃好東西的心那麼誠;你歡喜吃好東西,心心念念都想:「或者我去買一點,或者我作一點,或者我怎麼樣一點……。」打的妄想不知有多少點!你拜佛要是有那麼一點的誠心,也就夠了,可是拜佛的誠心,就是沒有吃東西的誠心那麼濃厚、強壯。所以不用說旁的,就拿打妄想想吃東西這一點,「諸惡不作,眾善奉行」就不容易做到。所以鳥窠禪師便回答說:「雖然三歲小孩也知道,八十老翁行不得。」

 

白居易一聽就明白了,於是就信佛了。信佛以後,捨錢三萬貫,描繪極樂世界圖,然後題了一首偈頌:

 

極樂世界清淨土 

無諸惡道及眾苦
願如我身老病者 

同生無量壽佛國

 

極樂世界是清淨的國土,沒有一切諸惡苦;願像我這麼年老又有病的人,一同生到極樂世界去。

 

他又作過戒殺放生的文章,有一首偈頌是這麼說的:

 

莫道群生性命微 

一般骨肉一般皮
勸君莫打枝頭鳥 

子在巢中望母歸

 

不要以為其他眾生的性命不如人那麼高貴,覺得牠們很渺小,很微賤。牠們也有骨頭,也有肉,也有皮,和我們人都是差不多的。我勸你不要打樹上的小鳥,為什麼?因為幼鳥還沒長大,在巢中等著母鳥去餵,牠才能活。所以這就是「推己及人」,是一種仁心仁術。我們也應該說,「勸君莫打山頭獸」,不要到山上去打獵,山上的畜生也是「子在巢中望母歸」,所以不應該殺生。

 

白居易晚年非常誠心念佛,在香山寺組成一個香火社,自稱「香山居士」。他晚年念佛,是口不離佛,佛不離口;手不離珠,珠不離手,專心致志修淨土法門。活到七十五歲就往生了,著有白氏長慶集行世。這兒有幾句很淺白的話讚歎他──

 

贊曰

 

樂天居易,進士高第:白居易也叫白樂天,他中過進士。

 

屢次晉陞,尚書聖意:他的官位屢次往上升。他做過尚書,皇帝很欣賞他的才華和忠心。

 

就教鳥窠,佛法大意:他拜訪鳥窠禪師,向禪師請教佛法大意。

 

諸惡不作,謹記謹記:鳥窠禪師告訴他:「諸惡不作,眾善奉行。你好好記得這兩句話就夠了。」其實諸惡不作,眾善奉行;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。」這個道理是很好的。

 

又說偈曰

 

聰明才智冠群倫:他很聰明,很有才智,為一般人之冠。

 

勤學發憤大詩人:他很勤學,發憤讀書,所以成為一個大詩人。(註1

 

香山居士修淨業:他到香山寺結香火社,自稱香山居士,專修淨土法門。

 

苦海有情慶往生:苦海裏的一切有情,很慶幸能往生極樂世界。

 

諸惡莫作歸依處:「諸惡莫作」就是我們的皈依處。我們一生若能不作諸惡,這一定往生極樂世界。

 

眾善奉行寶蓮登:你再能眾善奉行,那就是真念佛,就可以得到九品蓮華為父母。

 

極樂世界何處是:雖說極樂世界是在西方十萬八千里,那裏當然有極樂世界,可是莫如我們「方寸無憂果自成」

 

方寸無憂果自成我們要是一天到晚憂愁這個,煩惱那個,憂愁太陽幾時掉下來,擔心火星什麼時候沒有了,煩惱這個什麼時候就塌了,地什麼時候就陷了,我媽媽死了會不會墮地獄,我爸爸亡了有沒有生到極樂世界?一天到晚打這些妄想,那麼你就是念佛,那佛號裏也摻雜了很多垃圾。要是像這樣想東想西、想南想北、想上想下、想入非非,那極樂世界也不樂了。那應該怎麼樣呢?要「方寸無憂」。你什麼也不憂不愁,一心念佛,那一定會生到極樂世界去。所以修念佛法門,必須無憂無愁,也不哭、也不笑,也不老、也不少,也不吵、也不鬧,如此而已。

 


註1:唐朝白居易,號稱「社會詩人」,其詩老嫗能,人稱「天下俚語被白樂天道盡。」白居易一生用功至勤,甚至口舌成瘡,手肘生胝。

香山居士  白居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