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》淺釋
經前懸談

一九六八年宣公上人講述於
美國加州三藩市佛教講堂

 

...現在我講這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是依照賢首宗這十門分別來講解。

 

...第九是「歷明傳譯」。傳譯這部經典的來歷,就很遠的。歷就是經歷;明就是叫我們每一個人都明白;傳是傳授;譯就是翻譯。

 

說起這一部經的因緣,是很遠的。在天臺智者大師先先讀誦《法華經》時,把所有的經都分出來,有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。序,就是在前邊所說的一個序子,作序的序文,說一篇序文,叫序分;正宗分,就是說的這經裏邊這種的宗趣,這叫正宗分;流通分,經的後邊勸一切人流通這部經典,這叫流通分。

 

智者大師把每一部經典都分析出來有這麼三分,等到印度有一個法師到中國來一看,說:「啊!你所分析的這個,和印度的經典正相符合,是一個樣的。印度那個經典也分出來這麼三分,有一部《楞嚴經》也分出來這麼三分。」

 

天臺智者大師聽這樣說法,於是乎他每一天每一天就向西方拜,叩拜求能看見這部《楞嚴經》的經典。一拜拜了十八年這麼長久,可是拜了十八年他也沒有看見過這一部《楞嚴經》。

 

因為在印度國王認為這一部經典是一個國寶。怎麼說國寶呢?這一部經典也是龍勝菩薩到龍宮裏取出來的,所以這個國家就把這一部經典也定為國寶了,不准流通到外國去,不准傳到外國去。

 

現在譯經這位般刺密諦法師,他想把這部經流通到其他的國家去,尤其是中國。他就把這部經典帶著,想要到中國來,誰不知在這海關上就被檢查的人檢查出去了,帶不出來;帶不出來,那麼他回去就想種種的方法,想把這部經帶到外國去,想種種方法也想不出來。

 

以後他想出一個辦法來,就用最細的絹綢把這部經寫到那個絹子上,寫的最小的字。然後就用蠟把它封好了,把這個臂割開,把這部經就放到肉的裏邊,然後再用膏藥給它貼上。等它已經好了,把這部經長到胳臂裏邊了--有的人說是藏到腿裏邊,我想因為藏在腿裏邊就不恭敬,所以他一定是藏到臂,或者身上肉厚的地方--割開肉把這部經放到裏邊。那麼等這個傷口好了的時候,他這回到中國來,海關上,因為這一部經在他肉裏邊,檢查不出來了,於是乎就帶到中國來。

 

帶到中國來,就帶到廣東這個地方,正趕上丞相房融被貶,貶到廣東來,於是乎就把般剌密諦法師請到廣東一個廟裏邊,翻譯這部經典。這是翻譯經典的經過,這麼樣困難,所以我們現在能研究這一部經典,都幸虧這位法師能用這種的苦心,把這一部經典帶到中國來。

 

你想一想,這一部經典多麼重要呢!智者大師聽說有這一部經,他就向西方叩拜,天天望空遙拜,拜這部經典,結果他也沒有讀誦過這一部經。我們現在也沒有拜這一部經,就遇到這一部經,又可以讀誦,你說這個因緣是多麼殊勝呢!

 

唐中天竺沙門般剌密諦譯

 

唐,就是中國唐朝的時候;天竺,就是印度的一個名稱。這是在唐朝什麼時候呢?在唐朝武則天退位了之後,神龍元年這個時候,有一位印度的沙門。「沙門」也是印度話,翻譯到中文就叫勤息,就是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癡。

 

佛也叫沙門,以前佛住世的時候,馬勝比丘穿著袍,搭著衣,在印度的街上走,有一個人見到他了,就問他說:「啊!你這麼樣莊嚴,威儀這麼好,你一定有個師父,你跟誰學的呢?」馬勝比丘就說:

 

諸法從緣生,諸法從緣滅,
我佛大沙門,常作如是說。

 

說是這一切法都是從因緣生出來的,一切法也從因緣滅。我的師父叫佛,是個大沙門,他常常是這樣講的。這個人聽他這樣一講,也就跟著他到祇樹給孤獨園去拜佛做師父,出家了。所以佛也叫沙門。

 

那麼這個沙門叫般剌密諦,這是印度話。他把這部經帶到中國來,翻譯成中文。他翻譯的時候,很快很快他就把它翻譯完了。為什麼他要很快把它翻譯完呢?因為他把這部經典帶出來之後,守關的這一些個官吏在這個地方,國王就責備這些官吏說:「你為什麼放這個和尚出去,把這個國寶也帶走了?」

 

他帶走了之後,這國王也知道了,就責難守關的這些人。所以這位法師願意快點回去,認罪去,寧可國王怎麼樣罰他自己,也不希望國王罰守關的這一些個人,所以他很快地把這部經典翻譯完了之後,就又回到印度去,請這國王怎麼樣懲罰他,他就接受這種的懲罰。

 

那麼這位法師對於這一部經的貢獻,功德是非常之大的,所以我們現在能得到研究這一部經典,都應該先感謝這位沙門這種功德。因此把這位沙門的這種經過,先向大家來介紹。

 

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