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淺釋(六)

二十五聖圓通章

一九六八年宣公上人講述於
美國加州三藩市佛教講堂

 

...優波離尊者是「持戒第一」的,他對於戒律上最精嚴了,專門持戒律的。「優波離」,翻到中文叫「上首」。他對於佛所說的戒律,絲毫都不犯的,所以就持戒第一。他原來的名字叫「車匿」,是和釋迦牟尼佛一起從宮裏頭跑出去到雪山,所以佛一生的事情,他都清清楚楚的。他是跟著釋迦牟尼佛最久的一個人,在五比丘都走了,他也沒有走,還是在那兒陪著釋迦牟尼佛修道,伺候釋迦牟尼佛。

 

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而白佛言:優波離尊者就從座起來,給佛叩頭頂禮,對佛說了。我親隨佛逾城出家:我親自陪著佛,從東宮裏邊騎著馬飛出這座城,出家去。

在佛還是太子的時候,車匿陪著太子到東門去遊覽,因為太子覺得宮中很悶。先到東門去,看見一個女人在那兒生小孩,這個女人又哭、又喊痛,叫得不得了。太子就問車匿說:

「這是幹什麼呢?這個女人怎麼這麼哭叫呢?」

「這是一個女人在這兒生小孩子呢!」

「喔,生小孩子這麼痛苦啊?」這個女人把小孩子生了。

太子也不高興了,說:「回去了,不出去遊玩了!」

 

第二天,太子說:「我們到南門去遊玩,到南門看看。」到南門一看,看見個什麼人呢?看見一個老人老得不得了,頭也晃,眼睛也看不清楚了,耳朵也聾,牙也掉,邁步也邁不動了。太子問車匿說:

「這個是什麼人?」

「這個人老了,老得這樣子。」

「人老了,就這麼樣子?啊!這太辛苦了!」於是太子又不願意去遊歷了,就回來了。

第三天到西門去,見著一個病人,病得很厲害的。太子又問車匿說:

「這個人他怎麼了?這樣子哼哼呀呀的,這麼痛苦的樣子!」

「啊,這個人病了!」

「喔,有病就這麼辛苦?」太子又不去遊歷,又回來了!這見著生、老、病了。

 

第四天到北門去,就見著有一個人死了。太子就問車匿:

「這個是幹什麼的?」

「這個人死了!」

「喔,死了!死就這樣子啊?」

正在這兒覺得很難過的時候,就來一個比丘;比丘穿著袍、搭著衣,這樣子從太子身邊過。太子就問車匿說:

「這個是幹什麼的?」

「喔,這個?你問問他就知道!」

於是釋迦牟尼佛就問這一位比丘說:

「你是幹什麼的?」

「我是個出家人。」

「什麼叫出家人?出家人是幹什麼的?」

「我出家,就是比丘;比丘就不受生、老、病、死苦的拘束。若離開生、老、病、死苦,就了道了,不生不死,可以成佛的。」

「喔,那你可以教我嗎?怎麼樣出家?你可以做我的師父嗎?」

 

這個比丘本來是淨居天人,故意變化一個比丘來度太子的。太子一問他的時候,他把錫杖往地上一頓一戳,踴身虛空,就到天上去了。太子就也沒有法子學道,也沒有法子出家,又回到宮裏去了!

 

這個時候,在印度有一些個相師,就對他父親、母親說:「太子如果在七天之後不出家的話,他就可以繼轉輪聖王的位。」就是整個世界所有宇宙的國家,這些國王都要受他的管轄;意思是只要留住他七天,之後,就可以繼轉輪聖王的位。於是他的父親淨飯王就派出軍隊,把這座城周圍給圍起來,裏外交通都斷絕了;就像現在戒嚴,下戒嚴令了,誰也不准到裏邊去,誰也不准到外邊來。就這樣把太子給圍到宮裏頭了,把東宮給看起來了,使令東宮太子所住的宮殿,裏外交通斷絕,也就是給封鎖了──現在的新名詞叫「封鎖」。再一個意思,就是「戒嚴」了;戒嚴,不准裏邊的人到外邊來,也不准外邊的人到裏邊去,這消息斷了。

 

為什麼淨飯王把太子的消息都給斷了?因為他聽相師講,如果在七天之內,太子不出家,過了七天之後,悉達太子就可以繼轉輪聖王的位。轉輪聖王管一四天下的,一四天下就是整個的世界。這整個世界,不是單單我們這南瞻部洲──現在我們所住的這個世界就是南瞻部洲,還有東勝神洲、西牛賀洲、北俱蘆洲,這叫「一四天下」。這一四天下,一日一月、一個須彌山,這叫一個「世界」;一千個世界,算一個「小千世界」;一千個小千世界,是個「中千世界」;一千個中千世界,是個「大千世界」,所以叫「三千大千世界」。轉輪聖王管的一四天下,就管這樣的一個世界。

 

那麼淨飯王把這個太子給看起來了,可是太子因為有大善根,雖然被人看起來,他還不迷。淨飯王當時選了很多美女,都放到宮裏給太子來娛樂。太子見著這一些個美女,也就等於沒有看見一樣;見如不見、聞如不聞,這所謂「眼觀形色內無有,耳聽塵事心不知」,「內無身心,外無世界」。

 

在這個時候,這個淨居天人在天上又現身了,他對悉達太子說:

「太子啊!你是不是貪圖這個世間的五欲,就把你宿世的願力忘了呢?你宿世發的什麼願,你現在還記得不記得了?」

「我沒有忘,但是現在我也沒有方法啊!」

「你如果沒有忘,還想要出家修道的話,我可以幫助你!」

「你幫助我,那最好了!」

 

太子就命車匿──就是這位優波離尊者,備車拉馬。把馬給備好了,車匿和太子就在後園子裏頭,預備衝出去。正在這個時候,四大天王──你們到過中國,看見那廟前邊,有個拿琵琶的,又有拿那些個什麼的,共有四個,就是這四大天王─每一個天王托著一隻馬足,就把馬連悉達太子帶車匿一起,都給帶到虛空,從虛空飛出去,騰雲駕霧就走了。

 

一走,走了有三由旬,然後就落到雪山了,於是太子就在雪山修道。這時候,天人的感應,在那個地方有產麻、麥,太子一天就吃一顆麻粒、一顆麥粒,這麼維持他的生命。

 

當時,有父黨的親屬三個,母黨的親屬兩個,隨著佛在那兒修行。有三個因為不能受苦──太子在那兒受苦,一天只吃一麻一麥;那三個人不能受苦,就說:「這樣修道太苦囉!這得什麼時候成佛呢?我們都走囉!」這三個人因為受不了這種的苦就走了,到鹿苑去修道。等到天女送乳的時候──天女用牛奶煲粥給太子喝,那時太子瘦得骨瘦如柴,非常難看;等喝了牛奶粥之後,這身體自然就又都胖起來了。剩下的兩個人說:「太子以前能受苦,現在他不能受苦了。他這樣子,牛奶粥都喝,這他不能有什麼成就囉!他受不了苦了,我們都要走囉!」於是這兩個人也走了。這父黨之親、母黨之親五個人都走了,剩一個誰?就剩一個車匿。

 

這個車匿,就是優波離尊者。所以他說,「我親隨佛逾城出家」。親觀如來六年勤苦:我親自見著佛在六年之中,行這難行的苦行,忍這難忍的苦行。親見如來降伏諸魔:我親自見著如來降伏諸魔。怎麼降伏諸魔呢?太子本來在雪山可以成佛了,他因為恐怕世人誤會,說是成佛一定要受苦,才能成佛;於是就不在雪山打坐了,走到菩提樹下。坐到菩提樹下,他就發願;發什麼願呢?他說:「我坐這個地方,如果不成佛,我始終不起於座,我始終就在這兒坐著。」於是坐到這個地方,就不起身。

 

坐到第四十八天的時候,天上六欲天的魔王做了一個夢,夢見有三十二種的變化。那麼他夢醒了,這魔王也會算,會觀察的,他看一看,我為什麼做這麼一個稀奇古怪的夢呢?一觀察:「喔,菩薩坐到菩提樹下,就要成佛了!啊,這是不可以的!我一定要去破壞他的定力!」

 

怎麼樣破壞太子的定力呢?就派魔王的四個魔女到這兒來。四個魔女的相貌都生得非常的美貌;你看,魔,就是妖怪!她雖然是妖怪,也不願意醜陋,Don't like ugly, like beautiful.(願意美貌)。這四個魔女就到這兒來擾亂釋迦牟尼佛的定力,怎麼樣呢?現三十二種媚相;媚,就是妖媚。現三十二種的媚相,總而言之,就是引誘釋迦牟尼佛,想要叫他生出一種凡心來,沒有定力,生出凡夫愛、欲這兩種的心。可是釋迦牟尼佛既沒有愛,又沒有欲,雖然不是木頭、石頭──說「人非草木,孰能無情?」但是釋迦牟尼佛能在這個境界上不被境界轉,就是方才我所說的「眼觀形色內無有,耳聽塵事心不知」,不被魔女這種魔力所搖動。

 

這些魔女雖然再美貌,這個誘惑的力量雖然再大,佛也如如不動,了了常明。如如不動,坐那個地方如如,一點都沒有動心,不生愛欲心;能以「對境心不起」,對這境界上不動這種心,對境無心。這個時候,佛就作一種不淨觀。什麼不淨觀?就前幾天,不是講的「九想觀」,現在他作個不淨觀。佛就想:「喔,現在妳們來騙我了!妳們雖然相貌生得美麗,不過也都是帶肉的一具骷髏,九孔常流不淨啊!眼睛就有眼眵,耳朵就有耳垢,鼻子就有鼻涕,口就有口水、黏痰,這是七孔不淨;再加大、小便,更是不淨了!又周身毛孔每一個毛孔裏頭,生得好多蟲啊!周身都不清淨,污濁邋遢!」

 

這樣一想,啊,把這四個魔女,都給觀得像個老太婆似的,老態聾鍾。這四個魔女一看她自己,又互相一看,妳看我也老得這麼樣子,雞皮鶴髮,行步龍鍾;她看她也是鼻涕黏痰,周身都不潔淨,周身都是蟲。她們這四個魔女對面互相一看,也就作起嘔來,也就吐起來了,互相這麼一吐。她們互相知道都是老得這個樣子了,沒有法子騙釋迦牟尼佛了!於是都跑了!跑了;佛把這個魔給降伏了。

 

這個魔王看四個魔女回來,沒有法子,於是就親身率著魔子魔孫一齊來,想要把釋迦牟尼佛給殺了。釋迦牟尼佛那時候怎麼樣啊?還是如如不動,了了常明,也不生恐懼心,在那兒坐著入了無諍三昧,不和人爭鬥。這個時候,你要是動念哪,魔王他魔來,因為你若是有念頭一動,就和魔會接觸上;你念頭不動,他是沒有辦法的。所以這個魔王也不能惱亂釋迦牟尼佛,魔王也跑了,回去了!

 

佛又怎麼樣制諸外道呢?制諸外道:又者,有一個外道師,他的名字叫「申日」。他怎麼樣啊?他在飯裏頭下毒給釋迦牟尼佛吃,預備釋迦牟尼佛一吃這個飯,就把佛毒死了。釋迦牟尼佛看見這個毒飯來了,還照常吃。佛先這樣想:「我心裏沒有毒,我吃這個毒也不會死;我內裏頭沒有毒,它就不會發生作用的。」於是把這毒飯吃了,也沒有毒死,也沒有事情,這是一種。

 

又者,有外道的法師嫉妒釋迦牟尼佛。因為在印度,佛沒出世以前是婆羅門教;這婆羅門教,也是一種外道的宗教。在佛沒成佛以前,這個外道很盛行的,人人都去拜這些外道做師父;等佛一成佛之後,這外道的弟子就都去拜釋迦牟尼佛做師父。好像老迦葉、目連、舍利弗,這原來都是外道的人,都來拜佛做師父。有個外道就妒忌,把象用酒給灌醉了,將五頭醉象牽到佛要經過的地方,預備把釋迦牟尼佛給撞死。因為象醉了,什麼也都不管,這個醉象力量最大,沒有人可以制服得住。就這麼預備五頭醉象,要把釋迦牟尼佛給毀壞了。殊不知,這五頭醉象衝著釋迦牟尼佛來了,佛把手一伸,由五隻手指頭上,就變出五隻獅子。這五隻獅子一出來,五頭醉象都嚇得,喔,大小便也都來了!就自己趴到地上,幾幾乎給嚇死了。這是釋迦牟尼佛制諸魔外這種的力量,這都是優波離尊者親自見到的,所以說「親見如來,降伏諸魔,制諸外道」。

 

解脫世間貪欲諸漏:把世間的貪欲諸漏,都得到解脫了。貪欲,人所最貪的,最看不破的,就是這種情愛;把人綑得醉生夢死,都是因為這「情愛」兩個字!如果能把情愛沒有了,貪欲心也就沒有了,諸漏也就盡了。為什麼你有漏?就因為你有愛欲心,有情、有愛。眾生就是情迷的,「業重情迷」,就是凡夫;「業盡情空」,就是諸佛。所以諸佛怎麼成的佛?就是因為情空了,愛欲心空了。眾生為什麼做眾生?也就因為愛欲心太重了;情愛心太重,所以就擺脫不開這個世界的輪迴生死,這就叫漏落到三界上來。漏落到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這就叫有漏;若無漏,就和這一切都相反了。你能回頭轉,向後轉,所謂「苦海無邊,回頭是岸」,你能知道回頭,這就是「解脫世間貪欲諸漏」的開始。

 

承佛教戒:這位優婆離尊者親自隨著佛飛出這個城,一起去出家;親見釋迦牟尼佛在雪山苦修了六年;又親自看見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;又親自見到釋迦牟尼佛制諸魔外──降伏諸魔,制諸外道;乃至成佛,都是優婆離尊者親眼看見的。釋迦牟尼佛看見優婆離尊者在過去無量諸佛的教中,都是持戒第一;現在這一次,釋迦牟尼佛來到娑婆世界成佛,優婆離尊者仍然同時來到這個世界上,所以佛就叫他在佛法裏邊專門來修行戒律。

 

講起來這個戒律,你們現在學佛法的,都要把它記一記!戒,最初有五戒,就是殺、盜、淫、妄、酒。然後又有八戒,這是五戒再加上第六條「不非時食」,就不是什麼時候都吃東西的,過了中午十二點鐘以後,就不吃東西了。不非時食,這就不會有一種貪心:你人若是吃慣了東西,一有東西就想要吃;你不非時食,就能制止這種貪吃的貪欲心。第七條「不坐高廣大床」,因為睡這高廣大床,會生出一種貢高驕傲的心;不睡大的床,就養成自己沒有驕傲心。還有「不塗飾鬘,歌舞觀聽」,不用些花、香的,或是什麼美麗的東西,來塗抹裝飾自己的衣服和身體,也不故意去聽歌曲、看跳舞等來娛樂,因為這樣也能令人生出一種淫逸放蕩的心。所以這都要戒,這叫「八戒」,八戒在家人也可以受的。

 

沙彌有十戒,這在家人不能受,一定要出家做沙彌,才可以受十戒。不是說受了五戒,就算 Sangha(僧伽)了!受了八戒,都不算Sangha;受了十重四十八輕戒,也不能算是Sangha;一定要受沙彌十戒,然後受比丘二百五十條戒(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條戒),再受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,這才算是Sangha。

 

不是說像美國這個地方要別開生面,另要開天闢地,說是一切的人都是Sangha;連那個茶杯──我聽某個地方的人說:「一切桌子、板凳,都成了Sangha了。」你就連茶杯,帶飯碗,帶筷子together(一起),這就叫Sangha了?這,就小孩子說笑話,也不會說出這麼妙的笑話!這真是妙到極點,妙不可言了!太妙了!你說是不是妙啊?若是這麼樣都是Sangha的話,那這個世界上什麼不是 Sangha呢?沒有什麼不是的!那既然都是Sangha,何必又要有個組織呢?為什麼又要組織起來一個Sangha呢?這個說的,我認為真是見所未見,聞所未聞,真是得未曾有!所以文天到那個地方問「十重四十八輕」,他們這個名稱都沒聽過,怎麼能知道呢?難怪他們是戰戰兢兢的。哈哈,單單這個「戒」字怎麼樣講,就不知道了!最低限度,這個「戒」字怎麼樣解法,都應該知道。

 

這個「戒」,印度話叫「波羅提木叉」;這梵語「波羅提木叉」,大約也是中文的梵語,你們學過梵語的,大約讀得比我還會正確一點。波羅提木叉又叫「尸羅」,所以戒波羅蜜就是尸羅波羅蜜。那麼究竟它的意思是什麼呢?意思就是「止惡防非」。止惡,止住一切惡;防非,防你的過錯。止惡防非,若是再詳細了說,就是「諸惡不作,眾善奉行」。諸惡不作,就是Every bad thing you do not do;眾善奉行,Every good thing you go to do!我這翻譯得不知道恰當不恰當?如果不恰當的時候,你們隨時可以改正的。我這個不是金科玉律,我說了,不是就一定算,不能改的。

 

在古來的人,有這麼一回事。有一個老居士去問一個老和尚:

「修道得怎麼修?」

「你要諸惡不作,眾善奉行。」

「喔,這還要你講嗎?這三歲的小孩子都知道這兩句話啊!」

「三歲小兒雖知得,八十老翁行不得。」

雖然八十歲的老人知道,他也沒做圓滿「諸惡不作,眾善奉行」。所以這「諸惡不作,眾善奉行」,是很重要的。

 

在禮拜五那天,你們去開會,你沒問問他們,Sangha(僧伽) 究竟要受多少條戒律?光這「十重四十八輕」,他們還不知道呢!那麼他們想要做Sangha?做Sangha 要受多少條戒律,這應該要知道的。如果說是他們別開生面,另立門戶,那就不應該叫「佛教」。為什麼?佛教弟子固有的戒律,固有的規矩,你既然不遵守,那你算一個什麼佛教?說「新佛教」,怎麼樣新法?佛當初可以在天上說法,可以在地獄裏說法,可以在人間說法,可以在龍宮說法;你們現在這個新佛,可以在什麼地方說法?問他們!

 

說是:「他們都不能去,這都是神話!」你也可以製造一個神話來聽聽啊!不要說旁的神話,不說旁人,就是像現在眼前這個果甲;他若能有果乙這個本事──有果乙這個本事,都不可以改換佛教的,何況他們連果乙的本事都沒有呢!那你憑什麼資格去改變新佛教?你做生意都要有個本錢;你想去政府做官,也要大學畢業了,才可以做大官;那麼你想做一個新佛教的新Sangha,你憑著什麼?

 

說:「我還講佛的四諦、六度、十二因緣,我照著佛學,還學佛所說的咒,還念佛所講的經。」你既然念佛講的經、念佛說的咒,你什麼地方又是新的?所以這太矛盾了!我希望你們這些美國的青年學者,盡量要糾正這一個錯誤,不然的話,這令佛教就會一天一天沒有了!

 

這我不是罵他們,簡直地這就是──在釋迦牟尼佛以前也說過,說末法時代,這個魔子魔孫都出世了。就是釋迦牟尼佛降伏諸魔、制諸外道那個時候,這魔王波旬就說過:「現在我沒有辦法你,將來對你這個教,我一定要破壞你的!」釋迦牟尼佛說:「你怎麼破壞呢?」魔王說:「我叫我的子孫到你的宗教裏頭去,吃你的飯,穿你的衣服,向你那個鍋裏屙屎屙尿,破壞你的宗教,令沒有人信你!」現在就是這個時候!所以釋迦牟尼佛早就看見有今天這個現象了。啊,指佛穿衣、賴佛吃飯,在佛教裏頭,不做佛教的事情!

 

優波離尊者在佛教裏頭,是持戒律最為第一。在佛教裏頭,有「律師」,就是專門修持戒律的;有「法師」,就是講經說法的。就單「法師」兩個字,有兩個意思:講經說法,「以法施人」,以佛法來布施給人,這叫「法師」;又有一個講法,就是「以法為師」,以佛法為自己的師父,也叫「法師」。還有「教師」,就是研究教理的。又有「禪師」,就是參禪打坐的。律師,佛在世的時候,以佛為師;佛去世之後,比丘就要以戒為師;所以修行最要緊的,要精持戒律。釋迦牟尼佛教優波離尊者,就專門持戒律。

 

如是乃至三千威儀:怎麼叫「三千威儀」呢?出家人,比丘有二百五十條戒律。這二百五十條戒律,行有二百五十條、坐有二百五十條、住有二百五十條、臥有二百五十條。這行、住、坐、臥,叫「四大威儀」;行要有個行的相,坐有坐的相,住有住的相,臥有臥的相。

 

什麼叫「行的相」呢?行,要「行如風」,這個風,並不是像颳颶風那種風,是輕風徐來,那麼慢慢地,好像那種的微風,慢慢走;走路不是慌裏慌張、冒冒失失地那樣子。住,站到那個地方,一定也要有一個站相。怎麼樣的站相呢?「立如松」,好像一棵松樹,在那兒站得直直地;不是東歪西倒這樣子,站有站相。坐,「坐如鐘」,坐到那個地方,像一座鐘;古來鐘擺在那個地方,它不動彈的。臥,躺到那個地方,「臥如弓」;臥的時候,要吉祥臥。怎麼叫「吉祥臥」呢?就是躺到那地方,右手托腮,左手搭胯,身體像一張弓似的彎著。

 

那麼「行、住、坐、臥」,各有二百五十條,這合起來叫一千;再加上身、口、意三聚淨戒,身持戒要有一千,口要有一千,意要有一千;身、口、意三業各有一千,所以這叫「三千威儀」。

 

八萬微細:這個細行,本來是八萬四千;以三千威儀配身口七支,即身三口四──身不殺、盜、淫,口不犯妄語、綺語、惡口、兩舌,三七就是兩萬一千,復配貪、瞋、癡、等分煩惱以論對治。對治貪、瞋、癡,每一個要兩萬一千;貪兩萬一、瞋兩萬一、癡又是兩萬一;再加上一個「等分」,又是兩萬一,這統統就是八萬四千細行。「細行」,是很微細很微細的。我現在說,你們恐怕也都不太了解,慢慢地研究,時間多一點,就明白了!

 

性業、遮業:怎麼叫「性業」呢?性業,謂所戒之法,它的本體就是罪惡(稱為性罪),不待制止,一犯就成業。因此殺、盜、淫、妄這四根本戒,不論你受戒與否,犯了皆屬犯戒,這叫「性戒」。這四種戒你若犯了,不通懺悔的──不可以改過的。可是講是這樣講,你若犯了,真正痛改前非,生慚愧心,也可以的。所以性戒是針對制止性業所造的罪──就是殺、盜、淫、妄。

 

怎麼叫「遮業」呢?就好像本來你不會犯罪、犯戒的,因為你用某種東西,它就導引著你去犯罪了。好像有一個人受了五戒,有一天他守不住這五戒了,就想:「我好喝酒,酒沒有關係嘛!受五戒,殺、盜、淫、妄都可以持,這酒戒犯了,大約也不成問題。」他自己給自己講道理,自己給自己做辯護律師,說喝點酒不要緊。於是乎,就去買了一點白蘭地,或者威士忌。

 

買回來要喝酒,一想:「啊,沒有什麼菜。」中國人喝酒,一定要預備一點好的菜,這才能喝酒。他說:「若有一隻小雞子來下酒,這最好了!」偏偏他這兒想雞,鄰居就有一隻雞跑過來了。他左右望望,前後左右都沒有人,就一把把這雞給抓來了。把這隻雞抓來,這犯了盜戒了!然後他把這隻雞就殺了,這又犯個殺戒!正這兒喝酒、吃雞肉,鄰居這個女人就過來找雞,就問說:「我有一隻雞丟了,你看見了沒有?」他說:「我沒看見哪!」這也打妄語了,妄語戒也犯了!妄語戒犯了,然後他又看看這個女人,生得雖然不十分美貌,但是也都過得去,於是就生了一種淫欲心,把這個女人也給強姦了。

 

本來他以為就犯一戒不要緊,結果因為喝酒,就犯了盜戒,犯了殺戒,犯了妄語戒,又犯了淫戒;殺、盜、淫、妄、酒,五戒一起都犯了!就因為這一個「要飲酒」。所以佛叫我們不要飲酒,飲酒這就叫「遮業」。好像你吃葷,你就犯了殺戒;你若不吃葷,自己與殺業就沒有關係;這「吃葷」也是遮業。或者是你開墾地,受戒的人不能種地的;為什麼?你種植、開墾地,也會殺了很多眾生的,所以這都是遮戒。真要持戒的人,就不能飲酒、不能吃葷、不能開墾土地,這種種的事情不能做的;這叫「遮戒」,要遮止、禁止這一件事情....

 

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(六)二十五聖圓通章  化老和尚講述